林淑麗
林白的事蹟,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其中最為難忘者,當是一九二七年獨自架飛機橫渡大西洋,在洪荒初始的航空領域,不眠不休地摸索,終於在三十六小時後降落巴黎附近的一個小機場。此後,他及作家夫人悲喜交錯的一生不斷的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幼嬰被綁架殘殺導至他們於一九三五年遷居英國,因而有機會與歐洲各界政要名流結緣。他對第一次大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與法國感到失望,倒是納卒的精銳空軍,像是令他脫離悲痛的興奮劑。當時德國在希特勒領導下已恢復徵兵制;不但擴充軍備,且進兵德法邊界萊茵河非軍事區,種種行徑已經違背了一次大戰和約的條文。
反觀美國,一九一七年受德國挑釁之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動員四百萬士兵,犧牲了超過十一萬生命;終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在國會並未通過。何況,自一九二九年股票市場大崩盤,全國仍籠罩在經濟蕭條的陰影中。如今看到「軍國主義」在日本、德國、義大利興起,民間一向秉持的「隔離主義」的聲勢便越來越大。在各界壓力下國會數次討論,終於通過「中立法案」,促使政府禁止貸款或將武器售以他國。不過,在英國與法國對德國宣戰後,該法案有了若干修正,改為允許以現金交換武器,但必須是賣給非侵略國。
一九三九年回到美國的林白,看到政府的中立政策開始軟化,隨即經由收音機播放反戰言論。雖然如此,羅斯福總統仍器重他的見解,毅然向國會申請撥款,大刀闊斧建立美國的空軍實力。飛行英雄若能順水推舟,成全總統的期許,極可能被任命為美國首屆的空軍部長(註:當時的空軍尚屬陸軍部門)。遺憾的是,兩人對世界大局急速悪化的立場、判斷大相逕庭: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民主黨的羅斯福總統已經任命了共和黨內親英的史汀生為戰爭部長,並致力於說服反戰的國會修法,終於在一九四一年三月通過影響深遠的「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得以視情況提供物質與武器予英、俄、中等國,助其抵抗納粹;反之,林白視史達林領導的共產集團為西方最大的威脅,他相信強大的德國,將有助於捍衛歐洲的優越人種與文明。於是毅然加入「美國第一」(AmericaFirst)委員會,成為反戰集團的代言人。於一九四一年九月在愛荷華州首都的演講中,火力全開的攻擊美國猶太人,指其以利己之心發揮各方面影響力,企圖將美國推向戰爭邊緣。此舉導致媒體群起而攻之,林白的聲望因而受到重大的挫折。然而他義無反顧,竟不惜與羅斯福總統公開互相指控,導致辭去「上校」的軍銜。當年十二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終於對日宣戰。此刻,林白一本愛國心表示願意為國家效忠,却發現所有的門路都被羅斯福總統擋住。
以風雲人物襯托大時代,個人覺得很有意義,也比較有趣。多年來,在閱讀中涉獵過的人物,包括了:一九五、六O年代拉丁美洲的革命家切革拉瓦;第一次大戰期間代表英國在中東協助阿拉伯獨立運動的勞倫斯。他們的事蹟曾深深吸引著我,也啓發了對中東、拉美地區的關懷,及對霸權政治的認識。林白一生跨越的舞台,在近代歷史上顯然更具關鍵性,更值得探討。
一九九八年以「林白」(”Lindbergh”)一書獲得普立茲傳記文學獎的 “A.ScottBerg” 曾說:飛行英雄的一生是提供人們觀察「美國世紀」的一個理想的視鏡。誠哉斯言!筆者於二O一九年開始研讀此書,並以網路資料及“LynneOlson”的「這些憤怒的日子」一書為輔,準備了一份幻燈片報告。蒙紐澤西的「生活快樂俱樂部」之邀,作了一次演講。以貫穿其一生為經,他親身涉及的重要發展為緯,企圖為參戰前後的美國政壇及航空發展作一個速描,同時點綴一些當代名流如海明威、亨利古根漢等,以豐富聽衆的時代感。這回,筆者著重寫實。
二O二三年,世紀瘟疫的肆虐終於緩和下來,台僑傳統的「美東夏令營」在同鄉期待下開始隆重籌備。回想曾於二O一O年的美東夏令營演講過「勞倫斯與阿拉伯的獨立運動」,聽眾反應熱烈,於是經二O二三年大會同意,以「飛行英雄林白與當年的美國」,又作了一次分享。本來以為第二次的準備過程會很輕鬆,然而一些細節在腦海中已經模糊,在感情上失去了迫切性及真實感,於是決定除了重新溫習既有的筆記,還在網路上作了不少功課。此時ChatGPT已經廣為人知,它正在顛覆人們收集、使用資料的方式,因此也稍作涉獵,覺得它雖極具潛力,但內容必須小心驗證。
在此想提一提這回準備過程中注意到的一次專題討論會,於二O一九年以「凡爾賽和約一百週年」為題,由「卡內基國際事務倫理委員會」主辦,邀請多位業界專家分別陳述該和約對當今世界的深遠影響。一位紐約市立大學的日裔美籍學者(SeijiSherane)提到當年戰勝國之一的日本曾在和會中提出「種族平等」的附加條文。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該提案在十七個投票國中,受法、中等十一國支持,但卻為美國威爾森總統以「此案涉及複雜情勢,必須得到全數通過」為由拒絕。列強為了補償日本的挫折,同意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轉讓日本。想來提議受挫對日本的刺激非同小可,也為它經營「東亞共榮圈」的侵略行為進一步找到藉口吧!一些歷史家亦曾指出,此事件加深了日本對西方的仇視。
林白於一九七四年去世,至今卻仍是不斷引發爭議的人物,「納卒的同路人」似乎已成爲他無法擺脫的宿命。然而,若我們選擇以中性的眼光探討他反戰論述的內涵,不難發現這些刺目心驚的呼籲其實正反映當年西方一些具影響力的人士的觀點: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就認為一次大戰的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國懲罰過重,必將種下惡果;納卒軍隊橫掃東西歐之際,魏德邁將軍(後來任美軍在中國戰場的總司令)不是認為共產蘇聯才是西方的首敵嗎?此外,世人該如何面對「猶太人的特殊性」,尤其是人種、國家的優越論?這些,難道是少數人、少數國家的罪惡?
二戰時期的林白受理念接近的亨利福特聘請,曾參與轟炸機的設計及測試,並在官方管道之外,親赴太平洋戰場,作了五十次戰鬥機載量評估的飛行測試。一九四五年四月羅斯福總統去世,於是有機會逐漸回到政府服務,包括親赴戰後的德國,評估飛彈及飛機的技術之餘,也目賭納粹奴役猶太人的種種慘景。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七年任空軍特別顧問,其他種種榮譽陸續而至…。他人生的最後二十年致力於環境與野生動物的保護,曾屢次深入蠻荒與原住民共處。看來,種族優越主義的林白是有反省能力的。
話說珍珠港當年受日本攻擊,美國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依據「租借法案」以物質及軍火提供聯軍陣營,此乃戰勝軸心國的關鍵。「租借法案」最大的受益者,英國之外,就是共產蘇維埃聯邦。八十年過去了,環視全球,蘇俄與中國兩大共產遺毒,豈不是自由世界最大的威脅?君不見民主台灣不斷的受中國共產政權威嚇滲透?二O二二年,俄羅斯的魔爪終於伸入烏克蘭,烏國在自由世界支援下英勇抵抗,兩方至今仍在撕殺得難分難解;歐盟在震撼中驚醒了,目前仍在重整軍備的狀態。回朔當年林白備受圍剿的「狂言」,難免感嘆歷史的吊詭…。
二次大戰的全面動員將美國從多年的經濟蕭條中拯救出來。以其天𧶽的豐富資源及卓越多元的百姓素質,不但領導聯軍贏得勝利,並在戰後以「馬歇爾計畫」支援歐洲的復蘇。麥克阿瑟受命至日本協助其轉型;這回美國記取一次大戰的教訓,並未對戰敗國的日本重罰,反而提供經濟援助。較之一次大戰之後,英法兩戰勝國迫不及待的瓜分了中東大部分的利益,可謂人類歷史的一大躍進!天之驕子的美國,並未辜負天降於斯的使命。
文明衝突,列強爭霸、物質條件不均,這些問題似乎永遠存在。以「大溶爐」自我標榜的美國,固然為無數移民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卻因對不同人種的迫害而留下難以洗刷的污點。幾年前,筆者注意到「多元、平等、容納委員會」正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美各地冒出來…。人類能從歷史得到智慧嗎?希望是的!不必看太遠,只需回顧近代史,你我所見的進步豈能忽視?短暫的挫敗或持續幾個世代,然而以長遠的演化觀之,當只是進兩步退一步的過渡時期?無論如何,人類沒有理由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