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麗(米粒)
各種節慶都有其淵源典故,自古以來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禮儀和歡宴。源源歷史傳統習俗世代沿襲,以祭祀、儀典、聚會及民以食為天的餐宴來慶祝紀念,提示後人勿忘先祖的貢獻與教訓。許多禮俗都歷經時代的生活境遇為之改進或保護而制定流傳下來,造成相互共識共存的社會意識和信仰。
全球各國各族群幾乎沒有不有自巳特別的節慶的習俗。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不斷變化。現時的節日經常與假日互相混淆,近代人,一般來說節慶的意義已較淡薄,倒是休個假和親人聚會同歡樂的期盼多。也因經濟商機的促銷,文化的傳揚,興起各種大小活動的節日,熱閙滚滾,增添不少生活的情調。
事實各節日都有其重要的紀念和啟示,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內容可分為宗教祭祀節慶、紀念節慶、慶賀節慶、社交遊樂節慶等,就如在美國的國慶日,感恩節、等等,明確的是要後代人記憶先人開墾立國的精神,從一上幼稚園就以故事取景作圖佈置,編劇演戲來啟導兒童的興趣和灌輸教育,使之了解美國拓荒生活的故事,啟發其敬仰,並以感恩之心聯繫親人團聚慶祝。還有宗教的復活節,聖誕節,大眾化的母親節、等等都是因節目主題而促銷活動。
在海外過了不少的年節慶日,隨著年歲和處境的不同,過節的心情與形式也都不同。初來美時,年節並沒有什麼深切的意義或氣氛,到了自己有家庭孩子後,過年過節就成了教育孩子和應付人情的需要而成為生活的一熱潮。不僅美國各節日入鄉隨俗而慶,連家鄉的大小節也搬了過來,為之借題,還新添不少的各種年會,校友會、紀念會,傳统週等等,所有的新舊節日都有不同的場合和群族的聚慶,也幾乎少不了餐宴,大家相聚一番大大小小打牙祭。過年吃甜年糕,除夕給紅包、清明吃潤餅,端午吃粽、中秋吃月餅、冬至吃圓仔,感恩節火雞、聖誕節禮物、還有各生日慶,都成了離鄉人不能忘懷的永續習俗的節目啦!
回顧早期留學生年代,要相識交誼或迎接朋友,似乎都從吃下交情,可能大家都需要吃,也只有吃才有時間。當年遠客近鄰也都不放棄機會能一起分享吃喝,夏天野餐吃烤肉,冬天圍爐吃火鍋。辦桌聚會在自家開伙,孩子有伴嬉遊,大人暢說家鄉話,盡情發牢騷,抬槓或話仙!這種聚餐往年被早期的留學生共認是流泊人定期精神鬱沮發洩的治療良藥。
70年代,家住在一大都市的近郊,偏遠少有同鄉鄰伴,不覺中竟孤離起來,失去了大學城過往的活絡社交周旋在朋友圈,新知舊雨都疏了察覺。要見見朋友就得去同鄉會、校友會或各社團舉辦的聚會和餐宴才能打打招呼寒喧幾下,多少的朋友就如此地像水上的浮萍,聚散無常,也就此不能熟絡,更不易新建友誼。雖然如此,在歲末時節,稍觸到寒冷的空氣就想到人間情的溫暖,不管是溫情的飢渴!節日禮俗或社交的應酬,年節嘛!還是想盡能的要借此年節補償熱鬧一番,而成了宴會潮季,每年我家竟然也有許多要參加的、要請人的和要回敬的忙得熱烘烘的不知寒冬的冰冷。各場合都有不同的情趣與感觸。
我感到較有人情味的聚餐是鄰居每年慣例的家宴,每過感恩節後,近鄰家家戶戶就裡外的彩燈高掛充滿年節的彩色與氣氛。太太們忙著安排一年一度睦親相聚的宴會。只有這個季節,大家的門戶才開放,有機會一窺別人家的家庭佈置。許多人都很早就下請帖。各佔時間要開家宴。所以有時排輪到用週末的午餐或數家同時有open house,像台灣的新年到各家坐坐喝喝,說說好話,再換另家,各家去走動觀賞一下年節裝飾。聖誕節和新年除夕夜都已有固定的人家歷年佔定了,像我開創的請台灣舊曆年的例行也成此區的傳統了。
鄰居節日的宴會只有少數請正式晚餐,大都是晚飯後才去的雞尾酒會,主要是喝酒談天,有些講究的,午夜後才拿出自助餐食或早餐。
這些鄰居平時碰面只「Hi! Hi!」交談不深,但因孩子們在一起,互相情報消息多,各家的活動狀況也還靈通,雖不親近也都熟識似的, 不管家裡或孩子有事都會互相幫忙。這些人待人接物都很熱情、誠懇平實,參會的鄰居也各裔族都有,各都遊歷多,見過世面較開明的人,所以聚在一起氣氛很和諧,話題多,趣聞多。一群人班裡,總會突出幾個活寶,讓餐會能有一連串的笑話與趣味。同時看誰的興緻高就會有人領頭高歌或起舞起來。很多摒棄平日紳士貴婦形象而盡興笑談,什麼話都說得出口來。顯然的,他們的宴會氣氛活潑生趣沒拘束造作,參會真的是要玩得開心有個Good Time。
一般女主人講究佈置、排場和酒吧,桌上擺設的都是漂亮好看的點心類、三明治肉片、水果奶酪拼盤等等,也有不少人用Caterer(辦宴會的專人),大多太太們都會真下功夫作出幾道拿手的點心和烤爐裡熱熱端來的熱食。常驚艶,有不少人家秀出其家傳經典美食,讓我對西方餐食另眼相看。不管怎樣,相當佩服在會場時每家女主人都能精神飽滿,輕鬆悠冉的周旋招呼於客人間。
輪到我家的宴客可就大事了,我要顯示的是台灣舊曆年特色的吃,所以請的是正式晚餐出道十菜的傳統,菜單要經過幾個禮拜的思考。怕太特別沒人敢吃,又怕太平凡沒出色,又要省事又要好吃,要好看又要有味,還得考慮到當晚我的廚房是出現於乾淨不見油烴怪味的狀況,我自己還要有時間梳頭抹粉穿著漂亮充裕悠然當女主人,那可真不簡單呢!
鄰居這些人都是中國通,吃的內行家,各地的中國餐館名菜都獵嚐過,評起中國食都是頭頭是道,我的本領是瞞不過這批人的。一向我的菜單由我那兩個美國口味東方吃的孩子來選,只要他們評定必百無一失,出色又合客人口味。一般我盡量作些大家熟悉的名菜,但是家庭烹法使其能入口填肚。另外就是一、二道較特異的菜讓他們開開眼界目瞪舌吐,使整個晚上有話題可討論。
無論如何,這已是一個鄰居和美國親戚每年期待的一活動,使我欲罷不休,幸好一年只一次,年年難過也年年過了,與異族人過節也別有趣味情調,填充無窮的回味。
我們社區在勞動節日,也一年有一度的懇親Block Party, 烤肉,每家只須帶來些糕點、水果和沙拉等分享,大家都很熱忱參加, 非常熱閙,是新雨舊知相見交誼的懇親好活動。
這個習俗維持了好幾十年,歲月無情,一家家人都年老力衰,或離了社區,說真的,要這樣請客是累,大概己不荷量力了。現在不管遠客或近鄰,吃大餐他們都要去餐館啦!主要是年青族生活忙碌不興下厨,老人家不勝勞動。
我最喜歡的饗宴,不管是中外或新舊朋友,是四至五對的,圍桌而坐的餐式,這可以非常隨便也可以非常正式,吃食容易應付,最主要的是這樣的人數與氣氛才真正能交誼溝通和結識。餐桌上每個人有機會說話,說的話都會被注意聆聽著,是不相識的朋友開始認識的最好場合,對靜默不善談的人也不會覺冷落或冷場,談論的問題也能深刻,每個人的專長、知識、思想都能顯示和分享,常常一餐下來,不但肚子飽,腦上也增滿滿的新資訊。
現今生活圈裡,我的親朋老友大多是銀髪族了,心身活力有限,近年來大家作興去餐館宴客,或是為社團活動之聚會去吃大餐,能清閒單純只為友情、洩氣和說家鄉話的家庭小酌吃喝也消失了, 大多行向於贊助交際的餐會多些啦!
總歸,最需要和最重要的餐會是親人兒孫聚在一起團圓的餐會,每當過節,我就想起幼時,每年不管多遠多忙,全家都趕回鄉與祖父母和三家的伯叔們大家族一起過除夕夜,熱鬧的場面充滿的濃厚親情,讓人一生都記憶懷念。
現代的兒孫因各家都人丁單薄,很少經過童年時那種滿堂親族歡笑親蜜的熱鬧,也因家家兒女都志在四方,各立門户忙碌工作,不再執守認定團圓的意義和價值,只知聖誕節有禮物,舊曆年除夕有火鍋和紅包!感嘆親情人情的濃密與根結也都與年節沒關聯,難叫他們能體會「佳節倍思親」的詩語啦!
但每次看到年節假日一到,飛機場擁擠的熱潮,車道的塞車,商店的繁華興隆,千萬的游子都盡心盡能要回家,都不辭辛苦遠道風塵僕僕的回家團圓之景,满溢熱情温馨的氣氛,顯現那回家團圓的意義和需求還是存在的,又令人感動安慰!
人情親情的保守和促進永不斷绝,這該拜謝那長年傳统節慶餐宴的習俗延傳,永續了人類經典親情和人情。、
迥漩一幅恩典景觀;異鄉佳節,冷在窗外,暖在窗內,忙碌的煙囪和燈火,處處散發著各家不同的人間溫暖。
(海外台彎筆會,11-2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