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貿易保護主義與全球化的衝突
周鉅原
川普贏得大選,即將重返白宮主政,而且參眾兩院也將由共和黨掌握多數,可謂完全執政。未來4年,不但決定美國是否再度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而且也將影響國際關係,以及全球貿易的發展。
從自由貿易到民粹的保護主義
二戰之後,美國一直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積極的促生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立,並且經過好幾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終於在烏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中達成協議,在1995年將之轉換成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1年美國支持中國進入WTO,希望能夠用世界貿易的規則,節約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甚至有一部分更天真的人士,還期待中國進入WTO之後,將邁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從而幫助中國走向民主政治的體制。
但是,進入WTO之後, 中國只利用WTO自由貿易的規範,擴大其對所有國家的貿易發展,甚至於將貿易政策當作國際政治的武器,霸凌其他貿易夥伴,而中國本身的經濟制度不但沒有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甚至於更走向政府管制、政策補貼的方向。而其鋼鐵、太陽能板和電動汽車產能過剩,打擊了美國和許多工業國家的相關產業。這使得當初積極拉攏中國進入WTO的美國人士感到十分灰心。
全球化的結果,讓中國7億5千萬在貧窮口袋生存下的人民,脫離了貧窮境界(雖然李克強總理公開承認中國還有6億人口每個月的收入在1,000塊人民幣之下)。但是在美國境內卻有許多產業外移,數百萬製造業的勞工失去了工作機會,而且集中在鐵鏽區,因此造成了所謂的搖擺州。雖然在文獻上,有不少深入的研究,分析製造業人口的失業還有其他諸如自動化、產業轉型、結構發展等因
素,況且關稅也不見得能夠提高就業的人口,但是在民粹主義下,保護主義自然成為政治人物爭取選票的最佳方式,而關稅就成為川普字典當中最美麗的文字。
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使得全球供應鏈斷鏈,嚴重的影響產業部門的生產。根據戰略與國際中心(CSIS)的一項評估報告,光是汽車工業的營收,到2021年為止,就損失了2,000億美金。在半導體產業中,尖端的晶片具有軍民兩用的功能,而且是支持人工智慧產業的必要成分。人工智慧的發展,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使得美國不得不重視全球供應鏈的堅韌性以及2025中國製造的挑戰,而採取國家主義的產業政策(Techno-Nationalism)。
在拜登政府的策劃下,一共通過了3個相關的法案,加強國內的基礎設施,扶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並且以政策性的補貼吸引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在美國投資設廠,將產業和貿易政策提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
在地緣政治上,川普總統在2017年國家安全報告裡,鎖定了中國(還有俄羅斯)是美國敵對的國家,威脅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從2018年開始,川普在第一任期當中對中國展開了3個梯次的關稅,而中國也隨之以牙還牙,造成美中之間的貿易戰,雖然在2020年兩國曾經達成協議,暫時停止關稅的提升,但是協議中增加對美國進口2千億美元的承諾,中國只有執行到58%。
在拜登任期內,川普所設定的關稅,並沒有取消,甚至於在2022年通貨膨脹高升而面臨國會期中改選的壓力之下,雖然有包括財政部長葉倫(Janetv Yellen)在內的財經幕僚建議拜登總統取消對中國的關稅,以減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拜登可能認為這種政策在選票上得不償失,所以沒有採納這種建議,甚至於2024年將來自中國電動車的進口關稅,提高到100%。在競選期間,川普更補上一刀,宣告如果是他當總統的話,要扣徵200%的關稅。
關稅之外,川普第一任期當中也對高科技出口提出管制,禁止美國廠商對華為和中興通訊的出口,拜登政府任內提出了「 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管制,禁止對中國出口尖端科技所需要的技術。拜登的國安顧問蘇利文(Jack Sullivan)列出四大項目的實體清單包括:數據技術、 超微電子、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和綠能等,捏住「2025 中國製造」的咽喉。
雖然貿易政策並非2024大選的主軸,但是保護主義以及對中國鷹派的主張,成為今年總統大選的熱門議題。川普在競選中聲稱要對所有的進口產品扣徵10%到20%的普遍性關稅,而且對中國的關稅將提升為60%,甚至於川普還在競選中提到以關稅取代所得稅的「全關稅模式」(All tariff revenue model)。未來4年,美國對外的貿易政策走向如何?將會是很多美國盟邦和貿易夥伴所關心的
一個課題。
溫故知新 – 川普第一任期以來貿易政策檢
美中3個回合的貿易戰,的確降低了美國對中國貿易的赤字;美國對中貿易赤字的比重從2017年的46.08%,到2023年降為26.03%。但是同一時期的整體貿易赤字,卻從8,588億美元增加到11,533億美元。這表示關稅雖然減低對中進口,但整體進口反而增加。由於貿易移轉效果(Trade Diversion Effect),美國將進口的物品移轉到其他地區,造成了一些關稅的受益者,包括墨西哥、越南、台
灣等國家。
當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之時,不少評論認為兩隻大象打架,遭殃的是一些小動物。2019年1月初在台灣金融研訓院和臺大公共經濟研究所辦的一項學術研討會,筆者提出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台灣不必因為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而懷憂喪志,相反的,因為貿易移轉的效果,台灣對外出口還可能收到一些轉單的好處。這5年來台灣對美國出口的成長,充分證明筆者當年預測的正確性。
川拜政策的比較
拜登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多年,又有8年副總統經驗,他深深了解到,要對抗中國,一定要和盟邦合作。拜登團隊了解到今日美國的經濟實力已經和60年代大不相同,目前美國GDP只占全球的25%左右,美國必須聯合其他的民主國家如七大工業國組(G7),才能夠有效的對抗中國(因加總起來,G7的GDP達到全球55%)。但是川普第一任期內的一些做法,往往自行其是,單刀直入。川普在第一任期之初,就退出巴黎協定。但是拜登就任之後,又重新參加,關心氣候變遷的人士目前正擔心,川普明年1月就職之後,會不會第二度退出巴黎協定?
所以川普除了貿易保護主義之外,有不少學者懷疑川普主政下的美國外交,是否會走回孤立主義?根據沙特(Robert Sutter)分析,共和黨內的建制派並非完全是孤立主義者,所以未來川普政府之內,還會有激烈紛爭。但是在處理對中國及台灣議題上,絕對沒有孤立主義存在的空間。雖然對中國的關稅上,川規拜隨,但是在對出口中國高科技產品的管制,兩屆政府的作風大不相同:川普比較少與盟國諮商。拜登政府先和歐盟達成US-EU Tradeand Technology Council(TTC),協調科技政策,並且策劃晶圓四雄(Chip-four alliance)協調日、韓、台對高科技的出口管制,另外也和荷蘭的ASML協調,禁止超紫外光刻機出口到中國。並且事先和相關廠商諮商,取得共識。這種協調盟邦,共同管制科技出口的政策,比較能夠有效管制,而川普單刀直入的保護主義作風,可能削弱美國的對外貿易,難取得盟邦的合作,甚至容易疏離盟友而走向孤立主義。目前尚未得知未來川普科技出口的管制是維持「小院高牆」還是「擴大圍牆」? 出口的管制如果沒有盟邦配合,美國很難獨撐大局。有了前車之鑑,未知川普第二任期是否能夠檢討改進?
對中課徵60%關稅的影響
共和黨的黨綱中,確定了美國將取消對中國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禁止中國在美國購買土地和收購美國產業,逐步取消重要物資的進口,取消拜登政府的一些管制,重振美國汽車業,阻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口。除此之外,川普競選中提出了對所有進口產品扣徵10% 的關稅、中國進口則將課60%的關稅,以及試探用關稅取代所得稅(All tariff Revenue Model)。並且針對到墨西哥洗產地的進口扣徵200%懲罰性的關稅。
曾有學者認為,如果取消對中國最惠國待遇,形同對中國的進口增加近40%至60%的關稅。先前在國會已經有3位國會議員提出這個法案。其中提案人之一Rubio已經被提名為下任的國務卿人選。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之下,這個提案有可能通過實施。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曾經用模型分析川普宣布的10%關稅、遣送非法移民以及對中課徵60%關稅幾個政策,研判對美國與OECD相關國家GDP、通膨以及就業的影響。結果顯示,雖然這些政策對美國的經濟短期內有負面的影響,但是川普團隊的幕僚,尤其是曾經擔任貿易談判代表的Robert Lighthizer 認為美國經濟可以承受這些小傷害。下一回合的貿易戰,中國受傷的程度將比美國大,或許川普團隊認為對公司減稅的效果,可以超過關稅所帶來的損失(模型中有關稅率是假定2017年21%的稅率維持不變,但是川普承諾要將公司的所得稅降低為14%至15%)。所以果真如此,川普第二任期的對中正是採取讓中國受傷比美國更大的貿易政策。
根據分析,課徵普遍性的10%關稅,若無受到報復,美國的GDP將減少2,830億美元(根據2018年幣值),中國將會損失1,020億美元。如果受到報復,那麼美國的GDP將損失7,210億美元,中國將損失690億美元
如果對中國扣徵60%的關稅,在沒有受到報復的情況之下,美國的GDP將損失1,290億美元,而中國將會損失到6,440億美元。如果中國採取報復,美國GDP的損失將為 3,270億美元,但是中國的損失將會高達7,700億美元,這部分的結論似乎符合Robert Lighthizer 的期待。
在通貨膨脹方面,10% 的關稅,在沒受到報復的情況下,美國的物價水準將會增加0.8%,如果遭受到報復的話,那麼將提升為1.8%。如果是對中國扣徵60%的關稅,物價水準將增加0.7% 到1.1%。
10%關稅戰對台灣出口影響有限
如果川普第二任期對所有進口物品採取普遍性10%關稅,除了美國本身的經濟受到上述影響之外,普遍性的關稅只會減低美國的進口,但不會特別針對台灣有所差別而受到傷害, 況且台灣出口到美國的一些中間產品,都是美國產業界所需要的零組件,10%的關稅,並不會特別針對台灣有所傷害。
但是在中國投資設廠的台商,如果他們的主要出口是美國,而且是終端產品的話,那麼這些台商在營運方面將受到很大的挑戰,可以預見是台商的布局策略將要調整。也許另一批的台商回流台灣,機會將更大。
情境 | 美GDP損失 | 中GDP損失 | 美通貨膨脹增額 |
普遍性10%關稅(未受報復) | 2,830億美元 | 1,020億美元 | 0.8% |
普遍性10%關稅(受報復) | 7,210億美元 | 690億美元 | 1.8% |
對中國課徵60%關稅(未受報復) | 1,290億美元 | 6,440億美元 | 0.7% |
對中國課徵60%關稅(受報復) | 3,270億美元 | 7,700億美元 | 1.1% |
台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
川普在接受電台訪問時曾經說:「台灣偷走了我們的晶片。」事實上,從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統計資料,如果以美國授予的專利除以人口,台灣平均每個人的專利權,應該是獨占鰲頭。台積電在2001至2023 年間H01L Class就有28,376專利的案件,占美國專利局所頒專利的5.55%,略低於Samsung的5.69%,但是遠遠高於Intel 的1.15%。講究智慧財產權保障的美國,應該會尊重台灣在美國被授予的專利才對。
台積電在尖端科技上持續領先地位,根據《日經亞洲》評論資料,至少在未來的4年內,不會落後Intel和Samsung,更何況還有先進封裝技術CoWoS,遙遙領先其他競爭者。台積電在高科技上的領先,將成為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關鍵。
就半導體而言,美國的需求量占全球的49%,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在2021年只占有12%。雖然在晶片和科技法案的支持之下,美國國內的生產,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評估,雖然可以在2032年提高到28%,但還是不足國內消費所需,因此美國不可能不從國外進口來彌
補國內的需求。與此同時,台灣和美國都是在WTO之下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t(ITA)的簽字國,根據ITA規定,所有簽字國對資通訊產品的進口都是零關稅 ,因此未來川普團隊應該會履行國際條約的義務。如果要對台灣出口到美國的晶片扣徵關稅,那只會增加美國廠商的成本負擔,減低美國產品的競爭力而已。
根據文獻上的資料,被美國國防部門認定合格的製造商(Qualified Manufacturer’s List (QML)當中,有38,535家廠商需要台灣的晶片供應,才能夠生產出國防部門所需要的軍需品,包括超音速飛彈及F-35戰機。況且這些國防廠商對於台灣晶片的需求是沒有彈性的,如果課徵從台灣進口晶片的關稅,那麼只會增加這些廠商的生產成本,直接增加美國的國防負擔。
川普第二任期可能對台灣的牌局
川普除了聲稱要用關稅降低進口之外,更要用減稅的措施鼓勵外國廠商到美國投資設廠, 希望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所以川普政府可能會用一些經濟誘因和政治手段,要求更多的台灣高科技的廠商投資美國。台灣高科技的全球布局,除了經濟考量之外,一定要配合地緣政治的需要。
台灣應該善用在半導體尖端科技的地位,在地緣政治上,爭取最大的國家利益。台灣可以繼續提供美國國防及民生所需要的尖端科技,同時要求美國也提供台灣最先進的武器, 以嚇阻北京當局對台灣民主和國家安全的威脅。這非常合乎川普總統交易性格的外交思維。
如果川普減稅的政見落實成為政策,美國的公司所得稅將從目前的21% 減低到14%。根據哈佛甘乃迪政府學院 Jason Furman評估,川普的減稅將減低5 兆美元的稅收,國會預算局(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研究報告則估計為4.6兆美元。兩項估計的數值雖有出入,但是預算赤字的增加是必然現象。赤字增加的結果,將會升高美國的利率,吸引更高的資金流入,造成美元升值,進而減低美國出口的競爭力。
但是川普可能將劍鋒轉到匯率操作的課題上去。美國財政部所界定的操縱匯率有3個指標:貿易的順差超過該國GDP2%、央行操縱匯率,購買外匯超過該國GDP 2%,以及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 億美元。其實這個標準絲毫沒有學理的根據,不過對這個「斤斤計較」的客戶,其他各國不得不遵守。台灣 的對外貿易一向都是順差,而且都超過GDP的2%,對美順差也常超過200 億美元,所以過去曾被列入觀察名單,但是台灣的整體出口享有順差,那是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台灣為了避免被列入操縱匯率的黑名單,應該 未雨綢繆,增加向美國進口關鍵性的技術。 一方面提高自己本身的生產技術,另外如果可以說服美國當局,貿易順差是為了向美國購買更多的武器,那就一舉兩得,使台美關係更加提升。
川普第一任期上任的第一天,就退出了美國自己推動的TPP(後來改為CPTPP)。拜登政府2年前推動印太經濟架構(India-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邀請了13個國家參加。IPEF 是一項行政協定,而非多邊性的條條約。雖然美國並沒有開放國內的市場, 但是一向單打獨鬥的川普,可能會退出IPEF。所幸「台美21世紀貿易協定」是經過國會批准、總統簽字的一項法律文件,所以台美兩國經貿方面的合作,比IPEF更有法律基礎,未來兩國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的協同合作。
美國恢復了貿易的保護主義,產業的國家主義,甚至於在國際外交上有朝孤立主義的傾向;保護主義的結果,將削弱美國的對外貿易,甚至喪失一些盟友。作為一個美國很緊密的貿易夥伴,台灣在未來4年可能會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根據目前的情勢判斷,川普的經貿政策,如果付之實行,對台灣尚不至於造成太大傷害。雖然川普信任的團隊成員當中,還是有一些傾向孤立主義的人士,但是目前任命的國安團隊和內閣,大都是抗中的鷹派。處在第一島鏈的台灣,其戰略地位是不會被忽略的。(本文作者為紐約市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