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麗(米粒)
2007跨年時正好在台北渡假,欣賞了101大樓的午夜迎新煙火,五彩火焰的盛況,人潮熾熱,情緒澎湃,有感人難忘的振撼。但最令我興奮感激的是適時巧幸去了國立國父紀念館觀賞「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實在是迎接新年最有意義的心靈洗禮。
據報導辦此展覽的起源是鑒於當前台灣經濟不景氣,社會風氣低迷,不少民眾走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常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故要以能具體詮釋生命真諦的宗教藝術,來觸動觀眾的內在心靈世界,探尋生命意義,以喚起民眾重視生命並認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來提振社會風氣。
展覽內容以「生命」為主軸,以藝術繪畫來敘述生命,特意發展出「耶穌生命」、「教會生命」,以及當今個人生命範例故事的影片,加之「生命劇場」來呈現一系列生命的探索。其知識傳訊涵蓋「基督信仰文明」、「生命教育」以及「西洋藝術史」三大領域。
以聖經為參考經典,根據新約褔音所記錄的耶穌言行,借自義大利六所博物館的珍藏原作,精選三十二幅有關耶穌一生的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有二十一幅畫註解「耶穌的誕生」、「耶穌的生命」及「耶穌的死亡與復活」的三大個主題。另十一幅描繪耶穌門徒彼得、保羅,馬可、約翰、以及一些聖人奉獻成就「教會生命」的故事圖。
展覽之作品從《聖母領報(天使報喜)》、《耶穌降生》、《耶穌受割禮》、《東方智者朝拜聖嬰》、《屠殺無辜男嬰與逃往埃及》、《聖母抱子像》、《聖約瑟與聖嬰》、《耶穌十二歲在聖殿問道、主顯聖容》、到《施洗約翰》、《耶穌受洗》、《主顯聖容》、《基督與撒瑪利亞婦人》、《基督在馬大與馬利亞家中》、《基督與被控不守婦道的婦人》、《主騎驢進耶路撒冷》、《最後的晚餐》、乃至《基督在客西馬尼祈禱》、《猶大之吻》、《耶穌受難像》、《基督復活》、《耶穌升天》、《五旬節聖神降臨》都是以聖經裡的耶穌軌跡為依循,適當鋪陳出「耶穌的生命」主題。另外使徒們的繪圖,也都有非常可代表的故事蘊涵。
能從眾多名畫中揀選這些有系統、有重點、有意旨、又有繪畫品質之作,足見主辦人的精心與博學。除繪畫作品之外,也以精製的圖表、地圖、說明卡、導覽服務及專題演講等各種方式、協助觀眾了解認知其傳遞的意涵。
為讓觀眾能夠更具體認識耶穌的過去與當時活動範圍,有巨作耶穌家譜為輔助,來說明耶穌在歷史的脈絡及活動地域。保羅三次往羅馬及羅馬以西傳教奠定基督教會在歐洲發展的基礎之情形也用一幅大地圖來註解。
在「當今生命故事」展覽活動中、有十五分鐘影片「體驗真愛」:《生命教育系列短片》、《千古基督、聖經世界,傳奇的生命故事》、《你我週遭、世界角落,動人的真實故事》、及《走天涯、散播愛,真實人物故事》等片。
最後部份是取現代台灣人在台灣活出有生命意義的實例,由故事人物在「生命劇揚」現身說法,讓觀眾在劇場內互相分享個人故事,啟發從這些古今的生命故事,親身體驗與省思,尋找自己的問題與答案。
此外於展覽的最後,陳列一覽西洋藝術與基督文明的發展綜合年表,使之對西洋藝術與基督文明的發展與成就有個清楚的時間定位。
展覽室在中山畫廊北、南兩室,安排成單一線的參觀,入口迴旋空間及走道,以視覺媒材呈現教堂影像和仿製西斯汀聖堂長廊,進入即見聖經故事舊約中的重要人物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等的大幅圖像,作為「生命的開始」序幕,然後才入主畫的展覽。
展覽的三十二幅畫作都是珍貴難得的名畫,其中有十四幅是十四、十五世紀之蛋彩畫,質地嬌脆,能承受的光度受限,所以都有精美的透明護框,在環境溫濕與空調也都有作維護工作。展室燈具用紫外線過濾後的發白色光的日光燈,並以洗牆燈光處理方式,讓光線均勻照射在畫作上。展場整體顏色以深紅褐色為主,選取生命熱力的顏色,蘊含生生不息的生命永續意義。
「不可為自己製造任何彷彿天上、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這些像,也不可敬奉它。(出埃及記20:4-5)。誰能描摹傳述天主(上帝)的形象?耶穌基督和聖母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模樣嗎?摩西十誡早己明白禁止製造偶像。從基督教義來看,宗教視覺藝術的創造是有相當大矛盾與限制。但聖經故事題材卻為西洋繪畫創作的起源,古往今來,多少藝術傑作取材於《聖經》,猶如其為人類源源不絕的文明與藝術之寶庫。
十四至十七世紀是義大利政治宗教勢力紛亂複雜時代,義大利北部卻是早就成基督教活動大本營。基督信仰發源的猶太地區向「外邦人」地區」傳揚,主要集中在愛琴海與地中海地區,該地自古就是匯聚古希臘羅馬神殿,「圖像」描繪故事是當時的溝通系統。早期居住在羅馬的基督徒,依照古羅馬人繪製壁畫的傳統,運用轉換的抽象符號作為祕密會社的認同符號。西元380年基督教訂為羅馬帝國國教,也因此基督教義,面臨必須擴大普羅大眾的溝通,而以創作圖像描繪聖經故事為看圖識意。
後來拜占庭藝術(Byzantine Art) 成為基督教「精緻文化」的發言人,興建教堂,大量採用拜占庭建築語彙與賽克鑲崁藝術,拜占庭藝術的人物描繪是運用優雅的線條表現,以避免觀者陷入「偶像崇拜」的迷亂。繼之義大利要「本土化」,而揮別拜占庭藝術,以全新的西洋藝術風格和人物描繪、獨創其人性靈性的表現方式,畫出義大利人自己的「宗教藝術」。所以十四至十七世紀是西洋藝術黃金期,其演進就有中古基督教宗教藝術、文藝復興與巴洛可藝術的三個重要時期。
宗教藝術,看來都差不多,其實,在基督教藝術中、都有細膩的功能區分。從十三至十八世紀,祭壇畫(Atltarpieced)都是很重要的繪畫類型,它是用以裝飾教堂中祭壇上方或後方空間的藝術作品,1310年羅馬教庭詔令每座教堂都要有祭壇畫,彰顯教堂的使命、特色,方向、任務和寶藏、更加確立了祭壇畫在宗教藝術的主流地位。因祭壇是教堂最受矚目的焦點,教會與藝術家投注的心力都非比尋常 ,西耶納主教堂繪製的《榮耀聖母端坐寶座主祭壇畫》(The Maesta) 就是藝術史上的曠世名作。祭壇畫之外,有一些「靈修圖像」常用於修道院內,幫助祈禱者進入沈思冥想的境界。「虔思祈禱像」(devotional painting)則主要是個人居家禱告之用。這類盛行於十四世紀末到十六世紀的特殊類型,強調和藹親切且人性化,聖母像的聖母俯視低垂、跪著祈禱時就能接收到聖母慈愛眼神的撫慰,而戴箸荊冠的耶穌,以溫和眼神向觀者、眼神成為宗教的召喚。
觀看宗教圖像也要能解讀一些符號,西方宗教藝術在漫長演變中保留來的圖像符號,成為「看畫」是「讀畫」,一旦學習走進那溝通系統、不管識不識字、都能看圖識意。宗教藝術貴在發揮圖像傳道的教化功能,一般說:鴿子,象徵聖靈;百合花象徵聖母的純潔;棕櫚枝,象徵耶穌未來將超越苦惱、戰勝死亡、得到榮耀的勝利標記。畫中人物的頭上出現杏仁狀光環「曼多拉」(Mandorla)、就表示他們並不是活著的人,其肉身巳離世、靈魂進入上主榮耀裡的人。聖像最注重於眼神凝視、手勢和身體姿態的對話關係,因其中蘊含了要傳達給觀者的豐富訊息和注入細膩溫柔的人性關懷,且經常暗示性地引導了視線。「聖母抱子像」是最常被表現的藝術主題,自古以來,各派系藝術家筆下的聖母各有不同特色,聖母俯視低垂的眼神是十四世紀的西耶納畫派的特色。《聖母抱子像》常見聖母的手指向聖嬰,意指他便是神為世人降生的兒子,兼具「人子」與「神子」雙重身分的特質。聖母造形不在於溫柔甜美而在於強調虔敬順服,蘊示其備有堅毅力去承受日後喪子的哀痛。聖嬰吃著葡萄,述說的訊息是葡萄象徵血,他自願為世人的罪而承擔受難。描繪成群聖徒也有其識別標記、像彼得手持天國之鑰,保羅手拿書本和他被斬首的劍,雅各手也拿書本和朝聖者的手扙,此慣例不用寫名字就知道那個畫像是誰。
因宗教藝術圖像中常有約定俗成的規範,所以當《達文西密碼》熱潮襲捲全球時,許多人受影響,認為達文西《最後的晚餐》畫中,耶穌右手邊的年輕約翰柔美的形象,其實是抹大拉瑪利亞,並以耶穌穿著紅袍藍披肩,與抹大拉瑪利亞的藍花紅披肩恰恰相反,是為陰與陽,暗喻他們是夫妻的說法。不能認同者,便以聖像畫傳統中,紅色代表神性,藍色代表人性,耶穌的衣著是代表「道成肉身」來加以駁斥。圖像符號、就像通關密碼、要多學習解密才能通往宗教藝術殿堂。
這些畫作都精美,維修保護得很好,也都是名著,大多常見於宗教或藝術書畫文獻,我看之都有似曾相識的親切,尤其近年來旅歐幾次,前年才去了義大利也跑了幾個美術館、博物館、和不少教堂之畫。當時看這些畫都是走馬看花,感到一睹名著畫作就有那榮幸的滿足感,欣賞一下光澤亮麗的構圖與畫技,讚嘆人物悲歡喜樂袞悽的逼真表情,漫散聽聽一些畫的故事歷史,都是一知半解浮淺一識,享受一時賞畫之樂而己,事過境遷就忘了,但觀賞了此次〔藝術與宗教〕展,因為它有宗旨可思考體會,有系統的安排與介紹,使我領悟深刻而收益良多,其完善的展覽活動與服務精神都令我很感動,叫我從心中起敬愛。台灣能成功舉辦如此來得不易的高水準國際文物展覽活動實在可敬,該是台灣人的褔,也值得台灣人驕傲。
該承辦單位,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在所長領導下作了四年的籌劃工作,從探討展覽主題目的、研究資料文獻、延攬有擅長中古時期的藝術又熟識基督教義與神學的專家,到展覽的教育活動規劃與設計等等都費一番苦功。借展國際的珍貴無價之藝術品從接洽行銷、保險,包裝、運輸,到展品與展場的環境維護等等繁瑣事情都是作很妥善嚴謹的處理,其投入的人力與財力是相當可觀的,籌展團隊的能力與工作精神甚可圈可點。就是導覽的工作人員就有三百多人參與,都有四個多月的培訓,故導覽水準高,知識豐富,解說都甚稱職。
整個展覽畫作是真正的歷史使者的藝術作品,帶著豐富的背景思想線索傳遞。觀賞聽解宗教藝術時,很自然的會引人入境地啟導去作「人性」與「靈性」的意義思考。這是很創新的活動,甚可體驗其所提供各項活動,都有設定的啟示作用;藉著藝術家的畫筆流芳,讓我們返照自身,省思生命心靈的意義與價值。
無論有沒有基督信仰,都知道有耶穌的名,至少知道西元紀年,「西元前」的意思便是「基督之前」,必然有其重要性的地位。相關耶穌的記載也許己被神化或修改過,要還原真實的耶穌,必須以考究的方法重構,分辨聖經裡的耶穌和史實的耶穌,早期的宗教藝術作品更富考據佐證對。觀看展覽每個人所獲的心得不一,對宗教教義的接受也不同,此展對教徒而言,有如讀一本有插圖的聖經,可更認知信服上帝的功能與恩惠,也更能領悟畫作的精華藝術。對一般非信徒民眾而言,得以觀賞到歷代藝術家,遺留下來珍貴的經典傑作與文化瑰寶 ,闡釋其對耶穌、使徒與聖人的讚頌與追念,有助於觀眾對西方文化,基督宗教文明及西洋藝術的了解和欣賞,也必能引導其深進去思想探索生命信仰的問題。
在佈貼欄上寫著標語:「生命,值得花一些時間思考、沉澱、而不是匆匆走過」,參觀者也在那兒留下了許多心靈的話語,引人要思想「生命中,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如何面對生命低潮?如果有機會,最想對誰說什麼?、、、」
這確實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展覽,相信有幸觀賞的人,會內心自我探討,多作思考、沈澱,重估其生命價值,對其人生境遇的處置也會有所新的導引。
展示地點在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交通地點方便,館內設有表演藝術的劇場,與視覺藝術,展覽環境設備空間都有國際專業標準的配備。有三個月的展期應該有足夠時間推廣眾多市民與學生的觀賞,期盼民眾沒有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資料參照自導覽手冊,原刊於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維聲〉3-2007月刊。)
附網站照片補充,摘錄自http://www.museumstudies.fju.edu.tw/artandreligion/index.htm)
耶穌降生奧蹟








-耶穌生命事件







–耶穌逾越





-教會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