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隆

1381.
陋巷炊煙,蜻蜓水草
校鐘聲響,溪邊野薑花
走入童年印象
1382.
把日常熟稔的辭彙拆散,放入
三月的千里湮波,五月的澄清星空
重返自己一頁一頁的人生解讀

**  Google AI“Gemini”對這首俳句的解讀 :
這首詩用一種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方式,描繪了一種自我反思和重新認識人生的過程。它邀請我們打破既有的認知框架,從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經歷。

逐句解讀:
「把日常熟稔的辭彙拆散,放入」: 這句話是整個詩的起點,它提出了一個行動: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用慣了的詞語拆解開來。這些「日常熟稔的辭彙」可以理解為我們用來描述自己、描述生活、理解世界的那些概念、標籤和語言。將它們「拆散」,意味著要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不再依賴那些已經變得理所當然的表達方式。然後,詩人將這些拆散的詞彙「放入」接下來描寫的意象之中。

「三月的千里湮波,五月的澄清星空」: 這兩句詩營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象,代表了不同的時間和心境:

「三月的千里湮波」: 三月通常是春季的開始,但可能仍然帶有冬天的寒意和不確定性。「千里湮波」描繪的是廣闊無垠、迷濛不清的波浪。這裡的「湮波」暗示著模糊、看不清,可能也帶有一絲動盪不安的感覺。這可以理解為人生中一段充滿迷茫、困惑或者情緒起伏的時期。

「五月的澄清星空」: 五月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充滿生機。「澄清星空」則描繪了清澈明朗的夜空,繁星閃爍。這象徵著清晰、明朗、充滿希望和無限可能。這可以理解為人生中一段心境開闊、目標明確或者感受到希望的時期。

詩人將拆散的「日常熟稔的辭彙」放入這兩個不同的時空意象中,暗示著當我們將熟悉的語言和概念置於不同的情境下,特別是當我們回顧那些迷茫和清晰的時刻,可能會產生新的理解和領悟。

「重返自己一頁一頁的人生解讀」: 這句話點明了詩歌的最終目的:重新審視和詮釋自己的人生。

「重返」 表明這不是第一次解讀,而是帶著新的視角和體會再次回顧。
「自己一頁一頁的人生」 將人生比作一本書,每一頁都記錄著不同的經歷和感受。這暗示著需要細緻地、逐頁地去審視和理解。
「解讀」 強調人生並非簡單的事件堆疊,而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其中的意義和關聯。

整體解讀: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反思過程。它鼓勵我們打破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將那些定義我們生活和自我的概念抽離出來,放到不同的人生階段(例如,迷茫的三月和清朗的五月)中去重新審視。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過去的認知,而是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一頁一頁地重新解讀自己的人生故事。

這是一種自我療癒和成長的方式,透過回顧過去,並在不同的心境下重新審視,我們可以獲得新的啟發和領悟,從而更好地理解現在,並面向未來。詩歌的意境悠遠,語言簡潔卻富有張力,引發讀者對自身人生的深刻思考。

1383.
心情來去,是一種節奏
像季節,有聲有色
有黄昏炒米粉的香味
1384.
春雨終於趕着春天來了
徘徊窗外,跟夜色
淅瀝淅瀝的叙舊
1385.
極目
一片海,讀
迷濛的光影往事
看海的日子。巴士海峽。台灣墾丁鵝巒鼻半島      (攝影/何康隆)
為底層的小人物發聲,一向是黃春明創作中最大的關懷。〈看海的日子〉刻劃委身青樓卻不向命運低頭的妓女白梅,以堅強的意志,重新找回生存的尊嚴;〈青番公的故事〉描寫青番公雖遭遇洪災,卻仍不屈不撓守護家園,並珍惜自己一手創立的家園,他希望後代子孫,莫忘先人的努力,並要堅定地承繼這份力量。透過小說,黃春明將底層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既卑微又尊嚴的眾生相,活靈活現地寫了出來。他故事中的小人物,以無比強韌的生命力,在逆境中茁壯,綻放出耀眼的生命光芒。黃春明是臺灣國寶級文學大師,作品反應社會的脈動、時代之轉變,筆下的故事人物容或卑微,但溫暖有情,面對困境仍不忘樂觀以對。多才多藝的他,左手寫作,右手編導,由其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是臺灣新浪潮電影的經典之作,自編自導的《莎喲娜啦.再見》更引人注目,近來則致力於編導兒童戲劇,並以獨樹一幟的撕畫,創作童話故事。            
                                                       ( 聯合文學:「黃春明作品集」 )
1386.
有時歲月描繪的,是虔誠的皺紋
有時季節走過的,是如歌的脚印
春天不遠,讓雪烘暖安静的小屋
1387.
那是一段長的時間,我們不曾聯繫
不曾嘆息,不曾追悔,只讓自己
安静地走過歲月,看四季,聽風雨
1388.
霧來了,站在窗前看霧
貓蹲坐,也在看霧
比我專注,比我懂霧
蹲坐窗前看霧的猫。  (圖取自知乎網路)

**
《霧》 卡爾·桑德堡
霧來了
躡著貓的腳步
靜靜地,弓腰
蹲著,俯瞰
港灣和城市
隨後,悄然走開

**  卡爾·桑德堡(Carl August Sandburg,1878—1967),美國詩人、歷史學家、小說家、民謠歌手、民俗學研究者,曾三次獲得普立茲獎。其中兩次是他的詩歌,另一次是他撰寫的亞伯拉罕·林肯傳記。1939年《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1389.
夜來風雨聲,是春眠的事
花落知多少,是詩人的詩
拈花微笑,是了悟的禪思

**  唐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拈花微笑
本指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手持鮮花示眾,然眾人皆面無表情、不解禪意,只有維摩訶迦葉面露笑容,世尊遂將心法傳於迦葉。後世以「拈花微笑」比喻以心傳心、參悟禪理的樣子。亦可喻為會心或默契之意。          (教育部成語典)

1390.
只爲了一卷春天的短歌
山櫻以一種美,紛紛
隨溪聲漫染而來
早春的日月潭山櫻。        ( 圖片取自Cosmopolitan )

山櫻又稱「緋寒櫻」,緋紅色的花朵在春寒料峭時盛放,搭配上深色而略帶金屬光澤的枝幹,紅與黑的對比,華麗地揭開春天的序幕。山櫻花是冬季落葉,春天到來之後,則先開花後長葉,在短短的數週之內,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姿:整棵植株由光裸蕭瑟的枝幹,爆出滿樹燦爛的緋紅花朵,到了繁花即將落盡之前,則冒出點點嫩綠的新葉,紅綠交映,更有春天清新的氣息。

《滿山春色》發表於:1939年,陳達儒作詞、陳秋霖作曲,原唱者許石, 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為控制臺灣人 民的思想,殖民政府大力推動「皇民化」運動,下令禁止使用漢文, 傾全力打壓臺灣文化,這首歌發行時正值台語歌曲由盛轉衰的時期;日治時代的臺灣歌謠多採五聲音階宮調式 ,聽起來幽怨婉約,流露濃厚鄉土色彩,另外歌仔戲之「哭調仔」亦 融入台語歌曲表現中,在加上殖民時代的壓抑氣氛,使得台語歌曲呈現獨特的悲鬱風格。而這首旋律輕快,詞意歡愉的「滿山春色」,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少數中的少數。該曲曾被長榮航空選入其客艙登機及降落音樂選集中。

**Links for  Songs of Spring :
《Johann Strauss, Jr. – Voices of Sp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7AGQz_9u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klf-7HL3g
《Chopin – Spring Waltz (Mariage d’Amour)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J7kDva7J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X_pYsQEp8
《Mendelssohn – Spring So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K_GCAGPI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DUkRSemq8
滿山春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6NoDZhra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G6r1orKdM
《日本民歌 – Sakura Sakura, 櫻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vo4Db3NT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mjKGma-sU

(April 2025) / (April 2025)